“滿眼生機轉化鈞,天工人巧日爭新”。
時序輪替中,始終不變的是奮進者的身姿;歷史坐標上,始終清晰的是改革者的腳印。亮出1-8月份的成績單,中國二冶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5.52%,利潤同比增長98.72%。透過一個個數據、一項項成績,是一系列務實創新的舉措支撐起了中國二冶高質量發展的脊梁,成為困難企業奮力自救的一面旗幟,國企改革脫困的一個典型。
知勢而為,市場上有轉變,打破營銷“屏障”
中國二冶作為新中國鋼鐵工業的建設者,在最艱苦的年代完成“創造世界紀錄”的包鋼1號高爐建設,在冶金建設領域一度名聲赫赫。然而,隨著建筑行業不斷向工業化、綠色化、信息化發展,市場的轉型升級成為中國二冶必經之路。
知勢而為,針對之前市場開發“雪花飄、打散錘”的問題,大力實施“區域公司實體化”和“專業公司區域化”戰略。公司總部在政策、資金、人力資源等方面向區域公司傾斜,站位前移,資源整合。區域實體公司充分利用屬地化政策,招兵買馬,搶奪人才,不斷深耕做實,發展壯大,形成8家本地專業公司,11家區域實體公司的業務單元組織架構,構建起南北優勢互補、東西協同發展的新格局,通過一系列的組織結構調整,大大激活了各區域市場。
加強頂層戰略設計,聚焦京津冀、粵港澳、長三角、成渝城市群、西北城市帶等重點區域,瞄準“高新大綜”項目持續發力。經過不懈努力,營銷效果日益凸顯。191億元的山東臨沂國際陸港片區基礎設施EPC建設項目,成為中冶EPC大項目之一,樹立了大項目營銷新標桿。建立“四特四甲、八個一級、一個軍工保密”的資質體系,使“四特四甲”成為公司靚麗新名片。同時,深耕本土核心市場,打破“燈下黑”局面,積極對接政府及轄區,搭建高端平臺,簽訂戰合協議,深化企地融合,企業本土市場影響力大幅度提升。
逆勢而上,管理上有突破,打開前行“瓶頸”
只有認清自我位置,方能明辨目標方向。作為一個傳統的大型建筑央企,面對“尾大不掉”的龐大機構,如何瘦身健體、提升核心競爭力?如何改革創新、提升項目管理能力和效益成為中國二冶亟需解決的問題。
中國二冶按照“一進一出、去補同步”的工作思路,持續優化人力資源結構。一方面,持續開展“清崗減員”工作,下大力氣清理常年不在崗人員,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引進,從2018年到現在,累計引進大學畢業生1900余名,社會成熟人才460余名,有效解決人才供需矛盾。同時,深入實施人才屬地化管理,9家區域實體公司員工總數快速增長,屬地化人才比例達到了47%。經過不斷瘦身健體,中國二冶員工年齡結構由2016年的43.8歲降至37.6歲,大專以上學歷占比由2016年的71%升至85%。“一增一補,去補同步”,在公司經營規模大幅提升的同時,保持現有人員規模的基本穩定,為公司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新活力。
面對項目管控能力欠缺,適應能力、應變能力差等“水土不服”的管理現狀,中國二冶把打造項目管控主平臺作為工程管理體系的長期主題,扎實推進“主平臺”建設??偛抗芾砉ぷ髦匦牟粩嘞乱?、指揮不斷前移,發揮總部具有的決策權和資源調配權的優勢,不斷對項目“賦能”。按照“法人管項目,信息化管理,持續進行改進,相關方滿意”的項目管控方針,建立了“上下一貫、縱向一體”的管控體系。圍繞強化成本費用管控,落實目標責任,出臺了《新項目聯合管理規定》,形成項目管控簡明扼要的“指導書”。同時,重新核定調整經營責任書內容,與206個在建項目部簽訂了《經營目標責任書》,進一步明確項目經理的責、權、利,激發項目團隊活力。
應勢而行,改革上有動作,激發生存“活力”
“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是真問題,實踐中解決問題的改革才是真改革”。國企高質量增長的源泉,源自于深化改革、激發活力。中國二冶應勢而行,使持續深化內部改革成為企業發展主基調。從組織體制改革入手,到三項制度改革破局,不斷向國企改革深水區邁進。公司推進干部人才管理改革,實施內部公開競聘制度,擦亮選人用人的“公正底色”。同時繼續充分發揮業績考核“風向標”作用,嚴格執行末位淘汰,落實退出機制,打破了“能上不能下”的干部管理慣性。
開展各系統管理人員能力分級評價,其中工程管理系統1209人建立了業績管理檔案。全面推進“以指標考核為依據,以經營效益為導向”的薪酬分配制度改革,進一步完善“以產值規模定月度工資,以風險抵押定項目分紅”的項目薪酬體系,突出項目目標責任的考核兌現,項目人員崗位意識、成本意識以及契約精神明顯增強,員工薪酬復合增長率超過15%,2021年預計在崗職工平均年收入將達到12萬元,讓改革紅利惠及所有員工,進一步激發廣大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激情。
大道至簡,實干為要??梢哉f,中國二冶改革脫困的深層次經驗是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,切實履行管黨治黨根本政治責任,從實施“走出去”戰略,到貫徹“精、深、實、牢”管理精髓要義,二冶人始終在結合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客觀實際,突出務實進取、銳意改革的目標追求。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,二冶人將再接再厲,接續奮斗,守正創新,穩中求進,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,在攻堅克難中不斷書寫二冶精彩篇章,在新的趕考路上努力交出優異答卷。